凱旋門娛樂場-南方男子在東北搓澡後報警
【人民戰“疫”文藝作品】劉智明的遺言:“不要……”編者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鼓舞抗疫鬥志,堅定抗疫信心,人民網聯合《中國作家》雜志社聯合發起“人民戰‘疫’”征文,向全國作家和網友發出邀約,鼓勵大家用手中的筆,記錄這場防疫阻擊戰中值得銘記的時刻。優秀作品將在人民網文化頻道“人民戰‘疫’”專欄、“學習大國”微信公眾號、人民網文娛部微信公號“文藝星青年”以及《中國作家》雜志社官方微信公號、紀實版正刊陸續發布。 劉智明的遺言:“不要……” 【題記】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患新冠肺炎後,奮戰在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一線的妻子蔡利萍多次提出要去照顧他,他總是在微信裡留言說“不要”、“不要”。感于此,寫此詩,紀念之。 我沒聽見你最後的遺言 你生前說的最多的是“不要……” “不要……” 對我反復的囑咐叮嚀 “不要等我吃晚飯 我還在門診 看完這幾個病人” “不要等我睡覺 我還在病房 與同事討論幾例病情” 元月22日凌晨四點 我枕邊突然響起電話鈴聲 “我們武昌醫院被征用 定點收治發熱病人 你幫我收拾幾件衣物 這段時間不能回家團聚 請不要、不要 為我受怕擔心” 僅過了一天 元月23日 你輕描淡寫地告訴我 “我感染了新冠病毒 症狀很輕、很輕” 我說我馬上去陪護你 你說“不要,不要 你也是個醫生 三醫院那邊更需要你 守護病友、搶救生命” 聽說你躺在病床上 始終關注疫情 指揮前線醫生 調度防護用品 天有不測風雲 哪知你已成重症 你還給主治醫生說 “如果真有那一天 請不要、不要 給我插管救命” 四天前 你轉入中法新城醫院 人工肺的呼吸 也沒能把你喚醒 “你不要,不要走 不要拋下我一人” 那漫長的黑夜 我叫天天不應 喊地地不靈 2月18日10點30分 新冠病毒 要了你不屈的性命 要不走你不朽的靈魂 你不要這,不要那 你要的是醫生的職責 你要的是神聖的使命 2020.2.18.夜.作于武漢 馳援武漢,我的家鄉 一一記一位馳援家鄉武漢的廣州女醫生 團圓的除夕夜 我還來不及端上飯碗 吻別自己的丈夫, 推開哭喊的孩子 離開美麗的花城、 馳援思念的武漢 武漢是我的家鄉 生我養我的兒時搖籃 那裡有昂首的黃鶴樓 那裡有報曉的武漢關 那裡的東湖風平浪靜 那裡的長江壯闊波瀾 那裡的梅花香自苦寒 那裡的櫻花潔白浪漫 那攪拌芝麻醬的熱幹面 那熱氣騰騰的豆皮呀 千百回夢裡都口饞 我的家在漢口六渡橋 年邁的媽媽 日日夜夜盼我把家還 可我回到了武漢 就一頭扎進了醫院 顧不上吃頓熱乎乎的飯 病床上躺著我的鄉親 躺著我的鄰居、街坊 一張張滾燙的臉龐 一聲聲咳嗽的抓狂 新冠病毒侵襲的雙肺 短促的呼吸 危及患者跳動的心髒 我的同事同行 我的發小同窗 日夜兼程 奔赴疫場 望聞問切 救死扶傷 把危險留給自己 讓患者充滿希望 抗擊疫情 消滅毒王 還我武漢 保我家鄉 還我生命 保我健康 敬愛的媽媽啊 恕兒不孝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佳節 無暇守望 待到春暖花開 待到病毒一掃而光 媽媽呀,媽媽 我再回到您身旁 再回到您的身旁 2020.2.8于武漢 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在護目鏡裡閃亮 那一雙雙匆忙的雙眸 穿過一間間病房 看聞問切 給痛苦的患者以希望 你的眼睛 在病床上哀傷 那一雙雙流幹淚水的雙眸 一會兒睜開 一會兒閉上 怨天憂己 嘆命運無常 你的眼睛 在窗口眺望 那一雙雙驚恐的雙眸 熬過了白天 熬過了晚上 宅的日子是那麼漫長 你的眼睛 盯著前進的方向 那一雙雙堅毅的雙眸 穿過夜空 穿過霧帳 馳援武漢 誓死奔赴疫場 你的眼睛 投向九省通衢的地方 那一雙雙期盼的雙眸 匯聚兄弟般的關愛 展現大團結的力量 加油,武漢 武漢,加油 響徹長城內外 震撼南國北疆 你的眼睛 有藍色的,那是西方的友邦 有黑色的,跟我們的膚色一樣 那一雙雙友善的雙眸 越過千山萬嶺 越過北冰洋太平洋 投向中華民族 投向古老的東方 我的眼睛 你的眼睛 默默對視 遙遙相望 匯成愛的海洋 凝聚強大的力量 武漢,挺住 武漢,堅強 我們一定能贏 病毒一掃而光 待到春暖花開 我們熱淚盈眶 湧向浩浩長江 2020.2.4晨于武漢原標題:在地鐵上讀書,搭建起精神角落 一位老人在地鐵上教孫子讀寫《聲律啟蒙》。朱利偉攝/光明圖片 ●通過地鐵這個與都市人緊密相連的交通工具,去觀察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呈現一座城市的氣質,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探討構建公共精神空間的可能性。 ●因為他們,地鐵成了一座流動的地下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的書單由每一個地鐵讀書人開列,他們共同編織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底色。 2019年初,因為偶然在豆瓣網站上發現一個名為“地鐵上的讀書人”的相冊,我開始關注相冊的拍攝者──出版社編輯朱利偉。從2018年2月開始,這個相冊不斷更新,千餘張照片記錄了眾多在地鐵上讀書的乘客。 有一張照片深深觸動了我。朱利偉當時記錄,這是一本觀照心靈的圖書,名叫《恩寵與勇氣》,跟饅頭放在一起。我的腦海裡瞬間就浮出這樣一句話,“柴米油鹽是生活,讀書也是”。對有些人而言,“精神食糧”如同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一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個快節奏的城市,地鐵是交通動脈中的重要血管,它呼嘯而來,疾馳而去。大城市的通勤時間往往很長,利用這段時間讀書,快與慢、流動與靜止之間形成反差對照,這讓我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儀式感和普遍價值。 勾勒出“一本書開啟一段旅程”的特殊閱讀群像 輾轉聯系到拍攝者朱利偉──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編輯。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