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東亞酒店狂犬病基本知識(要點)(上)
狂犬病基本知識(要點)(上)引言狂犬病100% 可預防。狂犬病可以被消除(be eliminated)。全球有望在2030年消除狂犬病,中國有望在2025年消除狂犬病。歷史狂犬病古已有之。因病死率為百分之百,狂犬病毒會與它感染的宿主同歸于盡,所以狂犬病毒很難廣泛傳播,狂犬病在歷史上從來只是零星散發,人群中的發病率通常不超過十萬分之一。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在1885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這是人類在天花疫苗後發明的第二種疫苗,對人類控制狂犬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流行病學歐美發達國家和拉美等地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多年持續對狗和貓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而消除了人狂犬病。狂犬病目前僅在亞洲和非洲的若幹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仍造成嚴重危害。病毒和基因組狂犬病毒是一種子彈狀有包膜的病毒粒子(大小為180×75 nm),病毒分類上屬于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 family)麗沙病毒屬(Lyssavirus genus)。 已知有十多種不同的狂犬病毒基因型。經典狂犬病毒(RABV -基因1型)及其多種變異株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並在人和動物中引起狂犬病。人的狂犬病基本上都由此病毒引起。狂犬病毒基因組包含5個高度保守的單順反子(monocistronic)基因,分別與5個病毒蛋白相關:糖蛋白(G)、核蛋白(N)、基質蛋白(M)、非結構蛋白(NS)和RNA依賴的RNA聚合□蛋白(L)。組特異性N蛋白具有免疫沉澱、補體固定、免疫熒光和ELISA活性,在診斷和病毒鑑定中起重要作用。M蛋白通過調節病毒的轉錄和復制,負責病毒的組裝和出芽。G蛋白(血清型特異性)起保護和中和抗原的作用。它負責與目標細胞受體結合。L是狂犬病毒所攜帶的最大的結構蛋白錛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很弱,極容易喪失活性,從而使整個病毒極容易失活。NS和L蛋白對狂犬病毒的存活和復制至關重要。傳播方式狂犬病毒進入人體最常見的途徑是通過患病動物咬傷或抓傷。狂犬病毒不能經完整的皮膚感染。非咬傷暴露途徑包括吸入霧化的狂犬病毒、角膜/器官移植,擦傷、開放性傷口、粘膜沾上含狂犬病毒的唾液或動物腦組織等傳染性物質。粘膜污染是暴露于狂犬病的一種成功率非常低的可能途徑。被已知患狂犬病動物咬傷後,未經治療的個人患狂犬病的概率:頭部咬傷為50-80%,手或胳膊咬傷為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