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城電子遊藝場-武磊單刀進球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6 日 彭于晏:即便離開舒適圈,做喜歡的事也不覺得苦 在新片《緊急救援》中,彭于晏說根本不需要去表演,洋城電子遊藝場面對真實的環境,只需要身體本能的反應。 從小胖子到健身達人。 電影《破風》 電影《寒戰2》 電影《湄公河行動》 這幾年,彭于晏每演一部電影都要掌握一項技能,還要經歷被“炸飛”、被打。 電影《翻滾吧!阿信》 電影《激戰》 電影《黃飛鴻之英雄有夢》 “時間很快,我的一年很短暫,幾部戲就過去了。”即將40歲的彭于晏頂著一張“彭三歲”的臉笑著說,他還是那個陽光、正能量的男孩。在即將于春節檔上映的林超賢作品《緊急救援》中,彭于晏再一次挑戰身體的極限,出演一名海上救援隊隊員。 如果說以前的他是為了證明自己拼命,而現在完成蛻變的他,更能直面自己的選擇,他坦承這些改變是角色帶給他的。因為對角色“豁得出去”讓他獲得了外界對他的肯定,也因為“豁得出去”讓他對這些職業有了不同的看法,更多的渴望。 “人的意識大于一切,我現在更覺得生活大于工作,拍了不一樣的戲,感受也不同了,以前傾向于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拍,也經歷了‘想被看見想被肯定’的階段,但後來我越來越認為沒有人可以決定你做什麼,武磊單刀進球我都是聽自己的聲音,現在只想去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就算是做錯了,我也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那你覺得自己這些年有改變嗎?” “當然有,拍戲越多我也了解自己越多,這是我在追求的。對拍戲我依舊是摯愛的,你能認識不一樣的人,學到不一樣的東西,雖說拍完也就拍完了,但我不覺得自己浪費過生命,因為這是我喜歡的事。” 採寫 新京報記者 週慧曉婉 人物攝影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拼命,是為了對得起觀眾 拍完《緊急救援》彭于晏只有一個想法“活著真好”。 那天,他頭朝下被掛在飛機上,下面就是太平洋。導演林超賢則坐在另一架直升機上掌鏡,兩架飛機交錯而飛,受高空氣流的阻力,要想順利拍到彭于晏是很難的。另一邊,強烈的氣流把彭于晏向海面上壓,而繩索又將他向上拉,他整個人開始360度地轉,他想吐,還想著如果鋼絲斷了第一件事情該做什麼。 林超賢說這個鏡頭已經超乎了他的想象:“當時大概有10層樓那麼高,現實中連救撈隊員都沒挑戰過這種高度,如果真的發生什麼事情是很危險的。”而這場吊了近40分鐘的高難度戲份,最後在成片中只保留了20秒。拍完後,面對在場所有人的稱贊,彭于晏先是一陣自豪,隨後搖搖頭,問自己“天啊,我需要這麼拼嗎?”“其實拍之前很多難度我們是預計不到的,拍的時候才感受到真的很難,和我們合作的好萊塢團隊都覺得太瘋狂了。” 但每次面對幾乎不可能的、沒有嘗試過又很想演的角色,彭于晏就會大聲告訴旁邊的人“我可以,統一電子遊戲場我不會輸,為什麼不可以?”這些字眼每次從他口中說出來都是鏗鏘有力的。 他深知林超賢對戲的要求是真實,甚至要求演員達到真正海上救援的水平。“我和彭于晏合作了很多次,我了解他的內心,他能扛下來的,所以難的戲我都會找他,舒服的(戲)往往就想不到他了(笑)。”林超賢說。 《緊急救援》籌備五年,除了高空吊掛這類鏡頭,好記者講好故事彭于晏需要不帶氣瓶深潛、被800℃高溫火燒、在爆破場景裡救援,每一場戲都充滿了危險,每一場戲他都堅持自己上:“我如果不做,還有誰願意去拍?當然你說找個替身、後期特效也不是不可以,我能做的一定要自己做的原因是,那樣才是我演的。” 他沉思了片刻:“觀眾是看得出來的,能看到你演的狀態和臉,只有真實,他們的代入感才會強,要不一會兒替身一會兒演員,觀眾對這樣的表演實際上是無感的。” 表演,從工作變成快樂源泉 這幾年,彭于晏一直在轉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透露出他的野心:為了《激戰》,他在數月裡進行了魔鬼式的綜合格鬥訓練,每天挨幾百拳是家常便飯;為了《湄公河行動》,他連炸點都不知道在哪兒就在砲火中穿行,經常被彈出幾米,“炸飛了就炸飛了。好處是疼痛和代價都是真的,就像《緊急救援》根本不用想該怎麼演,要做怎樣的動作,拍戲就應該用身體去感受。” 他把自己這些年的角色形容為“追夢”,他稱角色身上的正能量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很需要的東西:“可能我身體裡沒有他們的一些精神,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需要這些精神。人們總是喜歡去解釋一些事情,用文字去表達,但歸根結底你需要用心去感受,你親自去演、去體驗,活在他們的世界裡,盡管是虛擬的,但它告訴你有這些人的存在,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2019年整整一年,彭于晏沒有新作上映。回頭看,他才發現以前的自己從沒停過,“這一行競爭太激烈了,沒有人是獨一無二的。我也經歷過沒戲可拍的日子,也有很多外界不可控的因素催促著你去趕,曾經演戲對我來說是工作,但現在慢了下來,我反而覺得它是我的快樂源泉,當你快樂的時候就不覺得辛苦了。” 他調侃自己擅長自我催眠,除了會告訴自己“我可以”,也要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他自嘲對別人的看法,反應總是比較慢,但生活和工作不是為了“受歡迎”。“比如拍愛情片,有很多人能做得很好,我去也沒什麼特別。我的生活要自己決定,不會因為要更受歡迎去做什麼事,網絡上的虛擬世界在我這裡不存在。” 作為娛樂圈的“黃金剩男”,彭于晏的愛情也一直受到外界關注,“我有五年以上沒談過戀愛了,每次和我媽出去旅遊,她都被拍到背影,就吐槽我能不能不帶她,但我確實無人可帶啊(笑),我也有想過拍完戲找個時機,但哪有那麼好的時機就邂逅了呢?” 【人生獨白】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帥哥 長相和身材,是提到彭于晏後就會想到的關鍵詞。知乎上至今都有關于“彭于晏帥嗎”的問題探討,眾網友給出的答案是:“娛樂圈不缺帥哥,唯獨彭于晏是男生女生公認的帥哥”。 坦白說,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我是帥哥類的。但那都是外界的看法,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帥哥,以前就是個小胖子。我也不是一出道大家就認識我,都是通過作品而熟悉的,這才比較實際。我認為,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拍一些自己喜歡的戲,觀眾才會覺得你不一樣。而且要相信一點:當一件事是你真心喜歡也在認真做的,自然有人能看到,不需要你特地去宣布什麼。 口述:彭于晏 跳出模式化人生會更有趣 很多講述彭于晏成長的文章,都愛用“逆襲的小胖子”,小時候的他身高158cm、體重70kg。出道近八年,他一直不溫不火,低迷期接下《翻滾吧!阿信》,為了飾演體操運動員進行長達8個月的特訓,從單槓、吊環、鞍馬到跳馬;拍《激戰》,和拳擊手連打數日,學會了巴西柔術和泰拳;拍《破風》每天騎行六七個小時,考下場地專業賽車手證…… 比照我的拍戲方式,是很苦的,但如果沒有拍這些(戲),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到底想要什麼?這不存在對自己好不好,而是一個我在追求、了解自己的過程。現在社會發展太快,人們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卻一直拼命工作、熬夜,模式化的按照社會標準去生活。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只是很少有人會去想,到後來就故意看不見了,只知道努力工作,承擔社會責任。這可能是對的,特朗普74歲生日但當你跳出別人設定的框框來尋求自我的內心時,你的拼命和堅持會變得更有樂趣。口述:彭于晏 沒學到東西才是虛度光陰 在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現今,用近一年的時間只投入一部作品的拍攝,似乎是個很難的選擇。片酬、曝光率、流量的誘惑,成為不少演員瘋狂趕戲的理由。“如果誘惑多就要多拍,我覺得那也太容易被誘惑了吧”。林超賢說,彭于晏屬于那種心無旁騖的演員,不會認真做他是不會來的。 我很少在乎流量的事情,熱搜也很少上,有時上個熱搜也挺奇怪的。 因為現在環境是這樣,大家都想紅,也都在為了紅拼命,但我會想這是真的喜歡嗎?還是因為你覺得大家都在這樣,所以也必須這樣。很多人說你可以輕鬆一點拿更多的錢,但我的價值不在于輕不輕鬆、錢多不多,也不是說我就是為了藝術追求,人都需要賺錢要生活,但重點是你賺錢之餘能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能不能學到經驗,再帶給你愛的人更好的生活。曾經我也試過去做很多事情,但我發現並不適合我,如果我花時間沒有學到東西,才是虛度光陰。 口述:彭于晏 【新鮮問答】 新京報:之前拍的戲一直都很危險,家人朋友會不會勸你別拍了? 彭于晏:我媽基本上已經放棄了(笑),我以前拍的戲她都不敢看,像《翻滾吧!阿信》她看了幾分鐘幕後花絮就直接哭了,因為她覺得太苦了。這次也是很艱難,我經紀人就覺得太恐怖了,我在800℃高溫的火裡被燒,衣服都燒焦了還在裡面,她也哭得不行,更不敢讓媽媽來探班了。 新京報:其實像這種高難度的鏡頭或許能用替身和特效代替,為什麼一定要親自上? 彭于晏:當時的劇情是我需要去救一個人,遇上了超級大火,我開始有做預判,但沒想到裡面真的非常非常熱,盡管這個可以用特效,但如果不真燒的話你是演不出來那種人要扛下去的緊張感,其實這個過程挺過癮的。我和林導一直都認為真實是拍戲的生命,他看到這些真實的場面就非常高興,不管是在水裡還是岸上就一直“炸”我,但回想起來確實挺危險的。 新京報:作為林超賢合作最多次的男演員,想知道拍林導的戲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痊愈?有沒有“後遺症”? 彭于晏:反正我知道很多演員到現在都還沒痊愈(笑),你要有百分之百的勇氣,屏東縣彩券行基本的體能配備要每天能跟上他跑12公裡,才有機會拍到他的戲,武磊單刀進球總之大家斟酌吧,生命寶貴(笑)。至于“後遺症”,剛拍完這部戲後,我對救援的新聞會非常關注,以前不會特別去看,人是這樣的,如果沒有關系的事情你就接收不到這個信息。現在我坐飛機有點顛簸也會想是不是要緊急救援,像神經病一樣。 新京報:經過這次拍攝是不是覺得自己膽子大了很多?會不會要更愛自己一點? 彭于晏:有時候我在想,經過這事我真的更了解,也更愛自己了,洋城電子遊藝場因為你真的不了解生命的重要,對救援的判斷、我們進行了很多專業知識的學習,就發現人真的很脆弱,但同時也非常有韌性。這次體驗告訴我兩件事:首先要有勇氣,敢去做一些事情;第二,要想清楚恐懼來臨時該怎麼面對,人生都會遇到未知的恐懼,你會害怕離開現有的舒適空間,所以即便是離開,也要繼續堅持自己喜歡做的事。 《誤殺》劇照 《葉問4》劇照 截至發稿前,1月25日大年初一的預售票房已經達到3.15億,然而,與春節檔的火爆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春節前三週的市場尷尬。特別是進入一月份以來,內地電影市場迅速降溫,大盤的票房表現慘淡,每日票房榜首的位置依然由上映已經多達三四十天的《誤殺》《葉問4》《寵愛》三部“老片”輪流坐莊。雖然近半個多月,也有不少新片上映,《變身特工》《動物特工局》《紫羅蘭永恆花園外傳》《為家而戰》《鯊海逃生》等,但影片質量無法令觀眾滿意,自然也無法與“老片”抗衡,票房被遠遠甩在後面。 今年春節檔前夕市場為何“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影院經理在排片上如何考慮,片方在檔期上又是做何選擇,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採訪了電影票房專家及影院經理。 票房解讀 較去年同期下跌3個多億 今年1月4日1月20日的17天時間裡,內地票房收獲15.8億,相比去年春節檔前三週19.03億的票房成績相差3個多億。上週工作日,每日大盤票房在六七千萬元,即使週末票房成績也沒有太大起色,上週六票房僅收獲9000萬。因為這週基本沒有新片上映,市場上還是依靠《誤殺》《寵愛》《葉問4》三部“老片”苦苦支撐,整體票房表現依然難堪。 《誤殺》《葉問4》票房逆襲 據統計,2020年春節檔前3週內地市場的票房榜,《寵愛》《葉問4》《誤殺》三部電影佔據票房榜前三位置,分別拿下3.08億、2.88億、2.58億票房,三部電影已經分別上映了22天、33天與40天。而之前《誤殺》的片方還宣布影片密鑰延期至2020年2月2日。 《誤殺》和《葉問4》,仍然憑借過硬的影片質量和口碑發酵,從1月12日開始,單日票房開始逆襲12月31日上映的《寵愛》,各自佔據6天和3天的單日票房冠軍,票房佔比也各自輪換佔據榜首。 新片在市場上沒有反應,“老片”隨著放映戰線的拉長,雖然票房佔比上升,但票房也逐漸呈現出疲軟態勢,從而導致春節檔前的電影市場格外冰冷。 類型分析 批片“過期”,動畫片太低幼 記者梳理了今年春節檔之前三週扎堆上映的影片類型,發現很多是“過期”批片和低幼動畫片。 像今年1月份被引進的《鯊海逃生》《為家而戰》《別告訴她》等7部批片,有些片子都在北美上映了很久,觀眾已經通過其他渠道看過。《別告訴她》原定于去年11月22日在內地上映,後來撤檔才排在2020年1月份春節檔前的淡季,一方面是為了迎合最近的頒獎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輕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春節檔前幾週,沒有強片,也為一些小批片提供了“冒險”空間,紛紛選擇扎根這個檔期。 另一個明顯增多的類型是低幼系動畫電影。它的主要受眾兒童群體在春節前三週基本都已經放假,有些片方便瞄準了這個空當,接連上映《士兵順溜》等4部動畫片,他們希望用低幼動畫渾水摸魚來填補部分兒童觀眾的觀影需求,但這幾部動畫影片總體制作比較粗糙,口碑比較差。 院線說法 檔期這種狀態已經四五年了 春節檔前市場為什麼會這麼冷清?保利影院李經理表示這個檔期確實尷尬,“這個狀態已經維持四五年了,自從春節檔這個檔期被開發起來之後,很多片子基本就避開春節前這個檔期,大盤已經連續好幾年都很冷清。” 李經理表示,像北京票房收入前50的影院,平時每天也就賣個兩三萬,在排片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為了滿足各種類型的觀影需求,新片都會排幾場,但還是要看每個片子每天的上座率,如果新片排了沒人看,上座率還沒有上映一個月的老片子高,那自然還是會多給上座率高的老片子多排片,特別是一些黃金場次,會優先考慮。目前票房榜前二的電影都是上映很久的老片子,新片完全沒法接力票房,“上週末票房數據就很難看了,這週的數據估計更難看”。 市場原因 觀眾年前觀影時間不充裕 電影票房專家蔣勇分析,其實2019年11月、12月的票房都是低于前年同期的,而進入到2020年則顯得愈發冷清,“主要是沒什麼大片子,債券殖利率計算公式國產大片都瞄準春節檔。而像頒獎季的熱門片則都躲到2月份去了,加拿大移民這幾天就定檔了好幾部。”不久前,《喬喬的異想世界》《小婦人》《婚姻故事》等好萊塢熱門片子都定檔在春節檔後2月份上映了。 蔣勇將春節檔前的幾週歸為無人問津的淡季。因為體量大的片子在院線的上映週期有一個月時間,春節檔來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基本不會給“老片”任何機會,所以春節前兩週甚至一週上映的新片,在大年初一就會被“腰斬”。早幾年前,這種情況還不算太嚴重,比如2016年,《功夫熊貓3》在春節檔前10天上映,票房收獲6.81億,春節檔之後在春節檔影片競爭中還能再分到一杯羹,最終收獲10億票房。而到了2019年,好萊塢電影《死侍2》在春節前11天上映,收獲票房2.6億,而該片在春節檔中則遭到強烈擠壓,最終收獲票房2.87億。 蔣勇認為電影市場的主要拉動力還是靠檔期,也就是假期加成。有休息時段,觀眾才有時間去消費。而在春節之前,學生們都忙著考試復習資料,工作的白領們則忙著做年終匯報,或者正在“春運檔”回家過年的路上。觀眾的觀影時間也很不充裕,所以多種原因造成目前票房冷清。 “年前是裁員旺季,失業和收入降低都是看得見的。”去年春節檔雖然在票房上實現了增長,但觀影人次是下降的,而對應目前的經濟形勢,蔣勇甚至對于接下來號稱史上最強春節檔的表現仍舊不太樂觀,“票房低于去年的可能性正在加大,春節檔幾部片子的營銷都聲勢浩大,那這些錢反映在票價上,就很可能不會出現低價票,去年春節檔的高價票令觀眾觀影熱情降低,觀眾是不會忘記的。” 春節檔前幾週的空窗期,讓《葉問4》《誤殺》兩部老片有了持續的票房增長,但最多也就是十多個億的體量,春節檔前整體的大盤走勢以及目前的經濟形勢,都給市場一個危險的信號,但蔣勇希望,當下的冷清是因為觀眾摀著口袋,為了留給春節檔。 採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文中所有票房數據來自燈塔專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