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永利酒店-2020年全國兩會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9 日 城鄉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線上每年有2000多萬元銷售量,桶裝原料蜂蜜更是遠銷日本、英國等國家,今年出口額也有300萬美元左右。”思維特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祥進很自豪。作為武漢市黃陂區本土企業,思維特通過線上線下兩條銷路,打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通過產業發展帶動了鄉裡的蜂農致富。 近年來,澳門永利酒店武漢市通過打造田園綜合體、扶持電商下鄉、產城融合等措施,促進城鄉進一步融合,激發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活力。 打造田園綜合體,促進城市資源下沉 往武漢城區西南處走40多公裡,便可到花博匯,精致的小樓房點綴在五彩花海裡,即使是工作日,也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 “以前村裡的房子很破,有很多荒地,2020年全國兩會現在家裡附近有了景區,想創業也有優先條件。”俞浩在花博匯門口經營著一家小商店,談及村裡的變化,他感觸很深。 2017年,在武漢市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推動下,武漢閱景匯公司在不改變農民宅基地所有權的前提下,不大拆、不大建,大中電子遊戲場利用原有村灣、農田、山水資源等優勢,對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的閒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的特色民宿。 村貌的蛻變,帶來生活的改善。為了解決好農民搬遷後的發展問題,公司引導村集體成立了村民專業合作社,採取“企業+合作社+村民”模式,將資源變資產,人力變財力。村子升級改造成為田園綜合體之後,村民可以就近工作,之前出去打工的村民也都漸漸回來了。 近年來,武漢相繼出台“黃金20條”“鑽石10條”等多項措施,全民英檢打造了一批康養民宿體驗型村落、功能型鄉村園區、鄉村產業綜合體。截至目前,武漢市組織實施“三鄉工程”行政村1172個,風語者簽訂空閒農房租賃協議9534戶,建設共享農莊4349戶,吸引社會資金270.22億元。 市郊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既帶動了城市資源在農村的下沉,也促進了城鄉的融合發展。到2018年,武漢全市鄉村休閒遊經營單位3392個(戶),農家樂經營戶2817個,接待遊客4795.1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7億元。 電商進村,城鄉互補建立農產品品牌體系 在武漢市黃陂供銷賣貨郎運營中心,一張布滿紅點的黃陂區地圖格外引人注目。 “黃陂共有598個行政村,有67個社區,這裡的紅點是我們在黃陂設立的村級服務站,一共有375個。”運營中心負責人祝亞東如數家珍。 “電商進村,不僅僅要讓城市的工業品下鄉,更要讓農村的產品上線。”秉著這一思路,賣貨郎在一些大的行政村免費設立一個服務站點,在小一點的行政村則選擇一個中間位置設點。服務站的站長大多為當地村民,他們不僅要幫助村民在線上代買商品,也要幫村民代賣農產品。 黃陂區正在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推進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區建設,除了賣貨郎,已建成468個村級綜合服務站。現在黃陂區有條件的行政村,電子商務已全覆蓋,荊蜜、土雞蛋、茶葉等本地農副土特產品網上銷售年產值近5000萬元。 “在加工方面,我們將按照一縣一村一品的布局,把本地一些特色農產品賣出去。”黃陂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還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打造原生態農產品品牌、商標,解決農產品上行的基礎設施。 現在,武漢已經累計培育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083個,洪山菜薹、週黑鴨、良品鋪子等一系列農業品牌已在全國打響,在建設農業品牌體系中,全市“一區一業”“一鄉一品”正在加快形成。 產城融合,工農互補促進村民就近就業 “這是紅葉石楠,前面那些是黃金柳,那邊還有桂花。”在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毛家衝村,61歲的村民方雙梅指著前方大片的花卉苗木一一介紹。 前些年,毛家衝村引進了湖北省旭華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對土地進行集體平整,成立茶花卉苗木基地。每畝地公司一年補貼農民400元,並且逐年增加;平時,農民負責打理基地的花卉苗木,貓熊電子遊戲場賺取工資。此外,毛家衝村還引進了點溪園生態農業、鳳鳴生態農業、樂田生態農業等六大園區,年支付農民土地流轉費80餘萬元,實現務工收入10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30餘萬元。 企業進了村,農民成了產業工人,收入不僅穩定了,2020年全國兩會也提高了許多。“現在我一年就能拿到一萬六千元左右!”說到現在的收入,方雙梅滿臉的笑容。 今年5月發布的《武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顯示,武漢將完成新一輪全市域村莊規劃,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發展、特色保護、農耕傳承、搬遷撤並等4種類型,推進鄉村集約化發展。 在新洲陽邏經濟開發區,共拆遷行政村12個,房屋1.9萬多棟,退地54平方公裡,為開發區工業發展提供了土地空間。經過轉型升級,開發區現有各類企業約300家,其中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15家。 “新洲區將科學規劃產業功能區,構築產城融合、協同高效、設施專業的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吸引各要素高效配置、聚集協作,形成多功能一體化新型城市社區。”新洲區委書記趙利洪說。 “通過引進大型工業企業項目,建設中心村,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產城一體化格局,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譚本忠說,到2035年武漢市9109個村灣將規劃集並為3905個。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8日 10 版) 品牌是助力企業揚帆出海的名片。歲末,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東京宣布正式進入日本市場,“正是幾年來積澱的雄厚品牌基礎,才有了如今新市場的成功開拓。” 品牌是產品創新能力的標簽。前不久,隨著一列“復興號”列車從北京北站駛出,京張高鐵進入運行試驗階段。“復興號”採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到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 進入新時代,中國本土品牌正加速崛起。國外某知名機構最新發布“全球最具價值品牌500強榜單”,2019年中國上榜品牌總價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一大批企業品牌脫穎而出,構築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中國品牌 閃耀世界舞台 打開2019年中國品牌“走出去”成績單,“中國制造”多點開花,“中國標準”嶄露頭角: 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在海外成功圈粉。在歐洲,華為手機登頂法國2019年最佳手機排行榜。 越來越多的中國服務在更多國家生根。在印尼,京東克服運輸難關,創造物流配送的“中國速度”。截至目前,京東印尼的配送服務已覆蓋483個城市,85%的訂單能在印尼全境實現24小時之內送達。 越來越多的中國標準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在成為全球最大的鋁車輪供應商後,中信戴卡開始參與修訂國際車輪技術標準,讓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走向價值鏈高端。 2019年,中國企業500強共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905項,比上年增加350項,國際話語權顯著增強。 中國品牌足蹟更遠、影響力更大的背後,凝結著持續經營品牌的努力。 品牌發展的合力正在匯聚。今年5月10日,第三個“中國品牌日”。在線上,多家電商平台通過特別設置的“雙品網購節日”向消費者推薦更多高品質國貨品牌;在線下,自主品牌消費品體驗區內,消費者在琳琅滿目的國貨展台前排起長隊,人潮湧動。 “目前,市場主體奮力創建品牌、政府部門積極支持品牌、中介機構熱情服務品牌、消費者自覺關愛品牌的格局正在形成,助推品牌發展形成強大合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說。 品牌保護的“法網”不斷織就。今年上半年,全國專利、商標行政執法辦案實現綜合執法,共查處專利侵權假冒案件6529件,查處商標違法案件1.15萬件。與此同時,我國商標注冊平均審查週期壓減到5個月以內,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升,為支撐中國品牌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品牌 彰顯中國創新 品牌的核心要義在創新,通過產品創新,才能造就品牌差異性;通過服務創新,方能提升品牌美譽度。 今年“雙11”,科大訊飛的明星單品翻譯機成交額同比翻一番,憑借可翻譯語言覆蓋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0.5秒就能完成一次翻譯任務的技術優勢,一舉成為“爆款”。“火爆背後是數年如一日的不間斷創新。”訊飛智能翻譯業務部總經理翟吉博介紹,去年以來,科大訊飛已在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領域獲得20項世界冠軍,技術創新奠定了產品領先地位。 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繼續提升,從2018年的第十七位上升至第十四位,連續4年攀升,是唯一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15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市場競爭將逐步由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轉向質量提升和差異化競爭。品牌作為品質、創新和信譽的重要標志,對企業贏得差異化競爭須臾不可少。”首都經貿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祝合良認為,企業必須樹立品牌意識,重視創新研發,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品質,劃定品牌生命線。“將品質視為生命,一直是伊利發展的座右銘。”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過去三年,伊利在產品檢測設備上累計投入7億元。 創新,提高品牌含金量。盡管面臨外部不確定性,格蘭仕卻在北美市場逆勢上揚,銷量實現兩位數增長。格蘭仕外貿負責人給出答案:一款集成多項尖端技術的微烤一體機是格蘭仕站穩市場的“利器”。 信譽,培植品牌忠誠度。“如果說品牌的一半是質量,另一半就應是誠信。”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說。據最近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對我國自主品牌的正面印象淨值從2015年的22.8%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83.8%。“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好感度的提升,緣于企業對消費者、對社會持續保有的誠信度。” 中國品牌 勇創世界一流 “當前,澳門永利酒店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大背景下,將品牌建設作為改善供給結構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檔次,拉斯維加斯娛樂城打造更多精品和一流品牌,對于更好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巡視員王東說。 勇創世界一流品牌,須在質量上不斷求“精”。 對企業而言,工匠精神是夯實品牌質量的根基。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說,目前全球中小企業“隱形冠軍”有2734家,其中德國佔1300多家,其所依靠的便是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和專注自身產品的持久定力。 “沒有過硬的質量,就沒有過硬的品牌。”在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看來,家長戴“高考必勝”紅色口罩質量要好,必須靠強有力的技術基礎做支撐,包括一個國家的計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和市場監管。“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計量覆蓋率在50%左右,各項專業技術指標還難以達到高精尖水準。下一步應在產品的計量工作和標準化上多下功夫,以彌補產品在數據量值的溯源、比對、校準上存在的差距。” 勇創世界一流品牌,須在創新上不斷求“進”。 今年5月,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大會上,康佳集團宣布攜手咪咕公司共建5G超高清聯合實驗室,探路5G+超高清視頻融合應用。“誰能率先搶佔技術創新風口,誰就能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在康佳集團總裁週彬看來,品牌要想長盛不衰,就要不斷從創新走向創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認為,企業應積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來研發生產,隆曜電子遊藝場滿足市場多層次需求,大力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勇創世界一流品牌,須在國際合作中互利共享,不斷求“和”。 “品牌發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要在合作中尋求共贏。”今年5月,由中國能建總承包建設的亞洲首個開放碳捕集平台正式投產,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約2萬噸,這一項目的落成正是與英國研究機構強強聯合結出的碩果。中國能建董事長汪建平說,如今各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緊密相連,唯有開放合作,才能更有力地託舉起中國品牌。 中國品牌前景廣闊。我們堅信,只要中國品牌堅持質量為本、創新為先、開放為要,就一定能在世界舞台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