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京都酒店-疫情煞不住
天柱山記原標題:天柱山記 天柱主峰 黃俊英攝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止泓” 程斌攝 皖南多山,名山也多。 比如黃山──被徐霞客稱作“黃山歸來不看岳”;比如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李白譽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不僅如雷貫耳,而且早已聞名遐邇,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與巨人比肩,在仰視的同時,難免被俯視。一旦回避不開,多少會有些憋屈和尷尬。 其實,安徽還有好多風景絕佳的大山,景色並不遜于黃山、九華山。只因過于扎堆兒,罩在名山盛名之下,容易被忽略,不能聞達于江湖,感覺倒像是投錯了胎。換到別的地方,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庚子年初秋,應當今黃梅戲領軍人物韓再芬之邀,冒著蒙蒙細雨,前往潛山市。她有熱愛家鄉的濃厚情結,兩年前曾帶我參觀過“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故居。此行的目的,是登天柱山。 天柱山處潛山市西部,為大別山東延餘脈。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深藏萬山叢中,峻拔高聳,直插雲霄,勢如擎天之柱。名曰天柱山,即指此形似和形勝。 遠望天柱峰,一峰高聳,孤立擎霄,屹然獨尊,峭拔如柱。峰下有峰,如石筍林立,陡如層塔,環繞拱拜。登峰環視,有奇峰,有怪石,有幽洞,有峽谷,或峰巒橫空,或翠屏舒展,或空邃深幽,或蜿蜒逶迤,雄奇靈秀,別有洞天,令人目眩。難怪有人驚呼:“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世間美景,大多是大自然的造化。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帶來強烈脆性變形與斷裂,當時天柱山地區和整個大別山區一樣,急劇上升隆起,高達千米以上;遽然平息之後,長期風化剝蝕,一動一止,把天柱山裝扮出這般模樣,遂成大自然的傑作,有如凝固的藝術。 天柱形勝,貴在天然。美,其實是有好看和耐看之分的。自然天成的風景,往往相似之處甚多,如果沒有人文底蘊,好比天生麗質的美女,少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