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亞特蘭大勇士高中地理新課程與舊教材 作者:nb11 2020 年 6 月 2 日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的推行,水果盤玩法首批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陸續出版。江蘇無錫市從05年9月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程教材。通過高一一個學期的教學,新課程是少人歡喜多人愁,喜的是新教材確實給我們教師大顯身手的機遇和挑戰;愁的是廣大教師面對新教程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從。這說明課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對普通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教材的對比和思考,對我們會有所啟發。以下就三個方面對舊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上冊)和人教版新課程教材(高中必修)課程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一、從教材內容上看,主要從系統知識到專題式、案例式分析。傳統人教版教材經過屢次修改,已非常成熟。在編篡上,它將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別展開敘述。其優點是可以對地理知識作系統地描述,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缺點是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大老2玩法缺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前後聯系及貫通。為了彌補傳統教材的不足,近年來不少高三地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備考時,獅子林電子遊戲場會安排一段時間進行專題復習,即將分散于不同章節的有內在聯系的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串聯起來講述,將相近的內容歸納于同一專題下,將地理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做法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設計實際上是暗合的。反過來,也可以說《課標》的課程設計其實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學基礎上的自然發展。例如,新課程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先介紹了各種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分布地等自然地理內容,接著分析了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等人文地理內容,將原來分布于高中地理上冊和下冊中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地理的實用價值,也真正體現出了教材所要突出的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設置專題這就是新舊教材在編寫上最顯著的區別。這種編寫方式,體現了一種與傳統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地理教育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關于地理的一般知識,而且要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有機聯系,用整體的眼光去認識地理知識。這種轉變同時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為解決課程理念、學習目標與學科知識的矛盾,實現從知識學習向素質培養的轉變,新課程內容設計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例如:為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選擇太陽對地球的影向為案例;說明大氣組成成分的變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選擇以CO2的變化為例;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分別以山岳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為例,即從同類中選取隱含本質因素、基礎因素的內容作為案例。不僅自然地理各個要素選取典型的案例,作為對某一知識點的補充或拓展的案例,同時也出現在教材中或教材後,讓學生透過案例窺一斑而見全豹,舉一反三,學習認識問題的思路,然後個別知識向同類知識遷移,進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二、教學方式上,主要變化是從以教師為主導到學生自主性探究。傳統教育也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它是以教師為主導,所有教育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注重如何讓知識走向學生,如何在給定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何種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從而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思維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因而,傳統教材過多倚重了接受學習方式,忽視發現、探究問題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價值,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裡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而高中地理新課程與舊教材相對比,增設為問題研究、閱讀、案例、思考,增加了活動題,問題研究下有知識拓展、讀圖分析、資料分析題、提出建議、分析反思、分析預測、評價建議。其中閱讀活動題不僅出現在每章節後,還出現在課文相應知識點之後,以幫助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活動題中也有知識點的加深與拓展,例如第四章第二節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的活動題中,就出現了最大限制坡度這個教材中沒有的但學生通過先前建立起來的能力結構學生可以理解的概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選擇權期交稅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和提出問題,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支持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等。教師面臨更多的質疑和挑戰,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新課程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三、從單一型筆試到復合型考查傳統的學習評價注重的是結果,評價手段是單一的筆試,評價依據考試分數。傳統的應試考試,產生了一切圍著考試轉的現象,在很多教師觀念中,金鋒電子遊藝場考試代表全部,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則不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尤其明顯,考試試題都出考前背過的,這樣教師和學生還有教育一同淪為分數的奴隸。學生的發展異化為代表知識和技能的分數,那麼何談學生將來對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適應呢?而課標的評價方式,包括了結果和過程的結合,定量與定性的結合。新課程也明確了考試內容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教材活動題部分展開形式與傳統教材完全不同,問題結果不是依據課堂老師傳授的新知識能完成的,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分析,甚至是動手制作才能完成,由此可見錛新教材在評價方式方面錛的確作了積極的引導。同時,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朱幕南主編)也明確指出,還可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會考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預測3星彩報牌探索各種類型的選拔方式等等,但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有效的評價,本人也心存疑慮,傳統的評價方式雖然片面,但操作容易,對教師的評價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新的評價方式雖然全面,但操作麻煩,容易受各種認為因素幹擾,難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即使實行學分制,也存在各級各類學校選擇人才的問題。總的來說,新教材很好地反映了新課程理念,又是在老教材基礎上結合教育實踐的結晶,只要廣大教師讀透新教材,接受新課程理念,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那麼,新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深切希望同行們從學生終生發展考慮,積極加入到新課改的行列中來。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至今,高中地理課程逐步從恢復走向正常的發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後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 80 年代初的地理課程和教材的重建,確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講授人與地理環境的內容;第二次是 90 年代中後期,編寫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變,只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加強調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進行新一輪的高中地理課程和教材改革。作為對現代公民素質培養有重要意義的基礎課程,地理課程講述人地關系的主旨沒有變,素質教育的方向性沒有變,但是我們的腳步不能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加大其內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地理教材有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需求、基礎和過程。 目前,人教版新課標高中地理全套教材( 10 本)已經通過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的初審。回過頭來,我們從教材的知識維度、思想文化內涵維度、教學維度,以及教材特色維度,對新教材作一次盤點,將有利于在編者與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教材的知識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 我們理解的知識不是傳統概念下的知識,而是在新的知識觀引領下的知識: 不再把知識和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認為知識只有確定的意義和客觀的尺度,而認為它還具有不確定的意義和主觀的創意,其本質在于運用它進行創造性思維,並由此構建出新的意義;不再把知識的呈現視為惟一的任務,而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的觀點來把握學生的發展,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主動選擇的能力和品質。以新知識觀為指導,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方面,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 教材內容要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高中課標》)的要求相符合。《高中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編寫要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www.dljs.net分析教材與《高中課標》的對應關系(見附表),可以看出教材與《高中課標》是相符合的。當然,教材在有些內容上做了適當的擴展,以為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做知識上的鋪墊。2. 教材內容要反映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結構和發展方向。地理作為高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現代公民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因此成為《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一條基本理念。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首先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基本地理觀念。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點闡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 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律,講求環境倫理道德;· 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 區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域內地理因素發生變化,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影響。地理學科的這些基本思想,蘊涵在地理學的不同領域之中。地理學按照其研究的對象,一般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為體現地理學科的基本結構,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個模塊,分別單獨成冊,反映這三個學科領域的基本內容。它們既有各自的學科背景、內容結構、價值追求,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圖 1)。3.教材內容要有比較清晰的邏輯結構。教材編寫始終把落實雙基作為重要任務來完成。教材力求適度地呈現地理學科的邏輯結構,精當地分析基本的地理過程和規律。于是,在教材編寫的時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課標》的要求,提鍊和梳理不同章節所要呈現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過程,然後把它們結構化,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條理的、有層次的。我們認為教材知識內容與這些內容的相關性越高,實現知識遷移的可能性越大,時效性越長,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越大。,